今年9月3日是抗日戰争勝利70周年紀念日,這是一場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鬥争,銘記着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所做出的重要的曆史貢獻和巨大犧牲。
根據新興华体会体育app下载官方首页集團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宣傳活動方案要求,我們懷着無比敬仰之情,走訪了山东华体会体育app下载官方首页三五三五服裝有限公司楊玉府、劉京先、王兆先、王守禮、姜延三、王悅明、楊家成、李元秀、劉福勝、李安全、陳憲琛等11位尚在人世的抗戰離退休老同志。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近90歲,最年輕的也已經84歲。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在抗戰接近尾聲時才加入到這場救亡圖存的民族解放戰争之中的,那時他們年紀尚小,幾乎不黯世事。一晃70年過去了,如今都已到了耄耋之年,大多已經不能完整複述曾經曆過的戰争歲月了。也許在他們的革命經曆中,沒有轟轟烈烈的浴血殺敵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也沒有出生入死浴火重生的苦難輝煌。但他們大多數人奮戰的山東抗日根據地被裝軍工戰線上,同樣為我們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犧牲,同樣為共和國的軍工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樣鑄就了前仆後繼、不屈不撓、團結奮鬥、反抗侵略的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是留給我們軍工戰線後輩職工彌足珍貴的精神财富。
王兆先老人已經87歲,當我們登門采訪時,老人正坐在家裡看報,見到我們,老人非常利索地站起來,熱情迎接我們進門。雖然年事已高,身體也有些瘦弱,但面色紅潤,聲音洪亮,動作利落。王兆先老人1928年9月出生于山東省臨沂縣,從小就沒了父母,居無定所,到處流浪,是共産黨救了他。1944年6月在青駝寺他姑姑家參加了縣大隊,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年齡太小,領導就讓他當了通訊員、司号員,不到18歲就入了黨。當問起抗戰的經曆時,王兆先老人非常謙虛:沒有打過什麼像樣的仗,縣大隊不是正規部隊,裝備很差,300來人的部隊,有槍的不到一半,基本上靠在戰場上繳獲。大部分都還在使用紅纓槍、大刀跟鬼子漢奸幹,他到1945年5月才得了一支“小金鈎”。
縣大隊的主要任務是積極配合主力部隊反擊日本鬼子的掃蕩,保護根據地軍民,反惡除奸,堅壁清野等。像電影裡那樣埋地雷、挖地道是家常便飯。有時候派出小分隊摸到敵人炮樓附近抓漢奸,白天摸準了消息,晚上就行動。抓回來教育教育,然後放回去,作為内線,替部隊傳遞消息。遇到罪大惡疾的,沒說的,就地處決,殺一儆百。那時候,條件非常艱苦,環境非常惡劣,鬥争非常殘酷,在1945年初的反掃蕩中,他們在山洞裡一呆就是5天,每人就發了5斤地瓜幹,受罪,沒吃,但大夥恁沒一個打退堂鼓的。有一次,為了躲避鬼子清鄉,王兆先老人硬是在老百姓家裡住了3個月,跟人家姓,給人家當兒子。當時,根據地的群衆對共産黨可是鐵了心地擁護!魚兒離不開水啊!為了保護部隊上的人,他們甯可拿自家的兒子出來頂賬,也不出賣同志。這樣的事多了去了,王兆先老人就親身經曆過。
後來,迎來了大反攻,日本投降,終于取得了抗戰的最後勝利。再後來,王兆先老人被調到山東軍區被服廠從事保衛工作,從此與總後被服生産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1953年南京3503廠成立後,他又集體轉業到了南京。1966年又積極響應黨的三線建設的号召,從繁華熱鬧的大都市來到了山东省,投入到3535工廠的籌備建設中,這一幹就是一輩子,真可謂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與王兆先相比,姜延三老人的經曆就沒那麼坎坷叠宕了。拿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沾了點邊”。姜延三老人1931年12月出生于山東省沾化縣,讀過兩年小學,可見家庭較為殷實。因為不願做亡國奴,他還不到14歲就從家裡偷偷跑出來參加了革命。當時正好趕上抗戰大反攻的關鍵時期,為了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部隊裡就把他們這些學生娃統編為學兵連,讓他們學一技之長,有的學通訊、學醫護、學生産等。姜延三老人一開始是學的醫護,後來由于形勢發展及工作的需要,又讓他改學生産,學成後分配到山東軍區被服廠從事技術工作,從此也與總後被服生産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尤如百川歸海,3535公司這樣一批此前不同經曆的抗戰老戰士終于有了人生共同的交集。以後的歲月,他們的人生軌迹幾乎是重疊的。
在采訪過程中,剛遇上程兆明老人過世不久,在與家屬的攀談中,我們了解了更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老人于1944年1月參加革命,直接就在山東抗日根據地魯南軍區被服廠從事服裝生産工作,經曆了血與火的考驗,那時的廠子全是流動的,随時要應對敵人的偷襲,随時都要轉移。在轉移途中,他們有的扛着縫紉機機頭,有的擡縫紉機機架,有的背着成捆的布料……總之,每人背上都不閑着,還得負重急行軍。遇上鬼子偷襲,實在擺脫不了,就把縫紉機往附近的水井裡扔,或隐藏起來,待擺脫鬼子後,再回來取。有一次,轉移途中正遭遇鬼子飛機的轟炸,鋪天蓋地的炸彈像下餃子似的落下來,有一位十來歲的小同志,哪見過這陣勢,情急之下一頭鑽進路旁的石穴裡躲避,等鬼子飛機走了以後,那位小同志被卡在石縫裡,怎麼也退不出來,大夥折騰了好半天才把他弄出來。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不止一位老人提到這樣一位老同志,他并沒有什麼顯赫的地位,也沒有任何榮耀的光環,雖然已去世27多年,但是,大夥依然對他記憶猶新,一提起他個個都會豎起大拇指。他曾經跟随共和國已故的前總後勤部長洪學智轉戰山東抗日後勤戰線,鑽過同一個山洞,睡過同一通炕鋪,吃過同一鍋小米粥,一道出生入死。他就是大家交口稱贊的“革命的老黃牛”張錦文。張錦文老人1943年在家鄉淄博參加革命,他的人生軌迹也和大夥頗為相似,都源于山東抗日根據地,始于地方抗日武裝,經曆過魯南軍區被服廠、濟南被服廠、3503廠,最後的歸宿是3535廠。為了3535工廠的創建、發展貢獻了畢生精力。
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湧現出許許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感人至深的人物,他們的事迹,從他們自己的嘴裡說出也許是那樣稀松平常,而對于我們來說,卻是如數家珍,為之動容并肅然起敬了。
3535公司抗戰離退休老戰士群像就是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記住這一組名字,除了前面提到的11位尚在人世的離退休老同志外,還包括那些已經離世的老戰士們,他們有張錦文、呂玉邦、程兆明、張思寶、于振海……他們當時是經曆過抗戰洗禮的烽火少年,溶入到解放戰争的浩蕩洪流之中,沐浴在迎接新中國第一抹曙光中,成長于建設社會主義的嘹亮歌聲裡。他們不是簡單的個體,他們代表着一種精神。他們用赤誠的奉獻點燃理想,燃燒激情,升騰希望。他們已經與三五魂、三五夢渾然一體了。
這些經曆過抗戰洗禮的離退休老戰士就像是一座橋,他們以熱血為基,青春為梁,連接着三五公司三代職工心靈的傳承,維系着三五傳統的發揚光大,沒有他們的昨天,就沒有三五的今天。
文/ 杜文傑
|